堆和栈的区别[转]

##一、预备知识—程序的内存分配 
  一个由C/C++编译的程序占用的内存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栈区(stack)—   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   ,存放函数的参数值,局部变量的值等。其 
  操作方式类似于数据结构中的栈。 
  2、堆区(heap)   —   一般由程序员分配释放,   若程序员不释放,程序结束时可能由OS回 
  收   。注意它与数据结构中的堆是两回事,分配方式倒是类似于链表,呵呵。 
  3、全局区(静态区)(static)—,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的存储是放在一块的,初始化的 
  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在一块区域,   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未初始化的静态变量在相邻的另 
  一块区域。   -   程序结束后由系统释放。 
  4、文字常量区   —常量字符串就是放在这里的。   程序结束后由系统释放 
  5、程序代码区—存放函数体的二进制代码。 
  
  
  二、例子程序   
  这是一个前辈写的,非常详细
 
  //main.cpp   
  int   a   =   0;   全局初始化区   
  char   *p1;   全局未初始化区   
  main()   
  {   
  int   b;   栈   
  char   s[]   =   "abc";   栈   
  char   *p2;   栈   
  char   *p3   =   "123456";   123456/0在常量区,p3在栈上。   
  static   int   c   =0;   全局(静态)初始化区   
  p1   =   (char   *)malloc(10);   
  p2   =   (char   *)malloc(20);   
  分配得来得10和20字节的区域就在堆区。   
  strcpy(p1,   "123456");   123456/0放在常量区,编译器可能会将它与p3所指向的"123456" 
  优化成一个地方。   
  }
  
##二、堆和栈的理论知识   
  2.1申请方式   
  stack:   
  由系统自动分配。   例如,声明在函数中一个局部变量   int   b;   系统自动在栈中为b开辟空 
  间   
  heap:   
  需要程序员自己申请,并指明大小,在c中malloc函数   
  如p1   =   (char   *)malloc(10);   
  在C++中用new运算符   
  如p2   =   new   char[10];   
  但是注意p1、p2本身是在栈中的。   
  
  
  2.2   
  申请后系统的响应   
  栈:只要栈的剩余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系统将为程序提供内存,否则将报异常提示栈溢 
  出。   
  堆:首先应该知道操作系统有一个记录空闲内存地址的链表,当系统收到程序的申请时, 
  会遍历该链表,寻找第一个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的堆结点,然后将该结点从空闲结点链表 
  中删除,并将该结点的空间分配给程序,另外,对于大多数系统,会在这块内存空间中的 
  首地址处记录本次分配的大小,这样,代码中的delete语句才能正确的释放本内存空间。 
  另外,由于找到的堆结点的大小不一定正好等于申请的大小,系统会自动的将多余的那部 
  分重新放入空闲链表中。   
  
  2.3申请大小的限制   
  栈:在Windows下,栈是向低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一块连续的内存的区域。这句话的意 
  思是栈顶的地址和栈的最大容量是系统预先规定好的,在WINDOWS下,栈的大小是2M(也有 
  的说是1M,总之是一个编译时就确定的常数),如果申请的空间超过栈的剩余空间时,将 
  提示overflow。因此,能从栈获得的空间较小。   
  堆:堆是向高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不连续的内存区域。这是由于系统是用链表来存储 
  的空闲内存地址的,自然是不连续的,而链表的遍历方向是由低地址向高地址。堆的大小 
  受限于计算机系统中有效的虚拟内存。由此可见,堆获得的空间比较灵活,也比较大。   
  
  
  
  2.4申请效率的比较:   
  栈由系统自动分配,速度较快。但程序员是无法控制的。   
  堆是由new分配的内存,一般速度比较慢,而且容易产生内存碎片,不过用起来最方便.   
  另外,在WINDOWS下,最好的方式是用VirtualAlloc分配内存,他不是在堆,也不是在栈是 
  直接在进程的地址空间中保留一块内存,虽然用起来最不方便。但是速度快,也最灵活。 
    
  
  2.5堆和栈中的存储内容   
  栈:   在函数调用时,第一个进栈的是主函数中后的下一条指令(函数调用语句的下一条可 
  执行语句)的地址,然后是函数的各个参数,在大多数的C编译器中,参数是由右往左入栈 
  的,然后是函数中的局部变量。注意静态变量是不入栈的。   
  当本次函数调用结束后,局部变量先出栈,然后是参数,最后栈顶指针指向最开始存的地 
  址,也就是主函数中的下一条指令,程序由该点继续运行。   
  堆:一般是在堆的头部用一个字节存放堆的大小。堆中的具体内容由程序员安排。   
  
  2.6存取效率的比较   
  
  char   s1[]   =   "aaaaaaaaaaaaaaa";   
  char   *s2   =   "bbbbbbbbbbbbbbbbb";   
  aaaaaaaaaaa是在运行时刻赋值的;   
  而bbbbbbbbbbb是在编译时就确定的;   
  但是,在以后的存取中,在栈上的数组比指针所指向的字符串(例如堆)快。   
  比如:  

  #include   
  void   main()   
  {   
  char   a   =   1;   
  char   c[]   =   "1234567890";   
  char   *p   ="1234567890";   
  a   =   c[1];   
  a   =   p[1];   
  return;   
  }   
 
  对应的汇编代码   
 
  10:   a   =   c[1];   
  00401067   8A   4D   F1   mov   cl,byte   ptr   [ebp-0Fh]   
  0040106A   88   4D   FC   mov   byte   ptr   [ebp-4],cl   
  11:   a   =   p[1];   
  0040106D   8B   55   EC   mov   edx,dword   ptr   [ebp-14h]   
  00401070   8A   42   01   mov   al,byte   ptr   [edx+1]   
  00401073   88   45   FC   mov   byte   ptr   [ebp-4],al   

  第一种在读取时直接就把字符串中的元素读到寄存器cl中,而第二种则要先把指针值读到 
  edx中,再根据edx读取字符,显然慢了。   
  
  
  2.7小结:   
  堆和栈的区别可以用如下的比喻来看出:   
  使用栈就象我们去饭馆里吃饭,只管点菜(发出申请)、付钱、和吃(使用),吃饱了就 
  走,不必理会切菜、洗菜等准备工作和洗碗、刷锅等扫尾工作,他的好处是快捷,但是自 
  由度小。   
  使用堆就象是自己动手做喜欢吃的菜肴,比较麻烦,但是比较符合自己的口味,而且自由 
  度大。   (经典!)  

06/21/2016 13:04 下午 posted in  内核编程

IOS中堆和栈的区别

  1. 管理方式:
    对于栈来讲,是由编译器自动管理,无需我们手工控制;对于堆来说,释放工作由程序员控制,容易产生memory leak。
2. 申请大小:
栈:在Windows下,栈是向低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一块连续的内存的区域。这句话的意思是栈顶的地址和栈的最大容量是系统预先规定好的,在WINDOWS下,栈的大小是2M(也有的说是1M,总之是一个编译时就确定的常数),如果申请的空间超过栈的剩余空间时,将提示overflow。因此,能从栈获得的空间较小。
堆:堆是向高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不连续的内存区域。这是由于系统是用链表来存储的空闲内存地址的,自然是不连续的,而链表的遍历方向是由低地址向高地址。堆的大小受限于计算机系统中有效的虚拟内存。由此可见,堆获得的空间比较灵活,也比较大。
3. 碎片问题:
    对于堆来讲,频繁的new/delete势必会造成内存空间的不连续,从而造成大量的碎片,使程序效率降低。对于栈来讲,则不会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栈是先进后出的队列,他们是如此的一一对应,以至于永远都不可能有一个内存块从栈中间弹出
分配方式:
    堆都是动态分配的,没有静态分配的堆。栈有2种分配方式:静态分配和动态分配。静态分配是编译器完成的,比如局部变量的分配。动态分配由alloca函数进行分配,但是栈的动态分配和堆是不同的,他的动态分配是由编译器进行释放,无需我们手工实现。
4. 分配效率:
    栈是机器系统提供的数据结构,计算机会在底层对栈提供支持:分配专门的寄存器存放栈的地址,压栈出栈都有专门的指令执行,这就决定了栈的效率比较高。堆则是C/C++函数库提供的,它的机制是很复杂的。

以下转自:iOS中的堆(heap)和栈(stack)的理解
操作系统iOS 中应用程序使用的计算机内存不是统一分配空间,运行代码使用的空间在三个不同的内存区域,分成三个段:“text segment “,“stack segment ”,“heap segment ”。

段“text segment ”是应用程序运行时应用程序代码存在的内存段。每一个指令,每一个单个函数、过程、方法和执行代码都存在这个内存段中直到应用程序退出。一般情况下,你不会真的不得不知道这个段的任何事情。
当应用开始以后,函数main() 被调用,一些空间分配在”stack” 中。这是为应用分配的另一个段的内存空间,这是为了函数变量存储需要而分配的内存。每一次在应用中调用一个函数,“stack ”的一部分会被分配在”stack” 中,称之为”frame” 。新函数的本地变量分配在这里。
正如名称所示,“stack ”是后进先出(LIFO )结构。当函数调用其他的函数时,“stack frame ”会被创建;当其他函数退出后,这个“frame ”会自动被破坏。
 “heap” 段也称为”data” 段,提供一个保存中介贯穿函数的执行过程,全局和静态变量保存在“heap ”中,直到应用退出。
为了访问你创建在heap 中的数据,你最少要求有一个保存在stack 中的指针,因为你的CPU 通过stack 中的指针访问heap 中的数据。
你可以认为stack 中的一个指针仅仅是一个整型变量,保存了heap 中特定内存地址的数据。实际上,它有一点点复杂,但这是它的基本结构。
 
简而言之,操作系统使用stack 段中的指针值访问heap 段中的对象。如果stack 对象的指针没有了,则heap 中的对象就不能访问。这也是内存泄露的原因。
在iOS 操作系统的stack 段和heap 段中,你都可以创建数据对象。
stack 对象的优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创建速度快,二是管理简单,它有严格的生命周期。stack 对象的缺点是它不灵活。创建时长度是多大就一直是多大,创建时是哪个函数创建的,它的owner 就一直是它。不像heap 对象那样有多个owner ,其实多个owner 等同于引用计数。只有heap 对象才是采用“引用计数”方法管理它。
stack 对象的创建
只要栈的剩余空间大于stack 对象申请创建的空间,操作系统就会为程序提供这段内存空间,否则将报异常提示栈溢出。
heap 对象的创建
操作系统对于内存heap 段是采用链表进行管理的。操作系统有一个记录空闲内存地址的链表,当收到程序的申请时,会遍历链表,寻找第一个空间大于所申请的heap 节点,然后将该节点从空闲节点链表中删除,并将该节点的空间分配给程序。
例如:
NSString 的对象就是stack 中的对象,NSMutableString 的对象就是heap 中的对象。前者创建时分配的内存长度固定且不可修改;后者是分配内存长度是可变的,可有多个owner, 适用于计数管理内存管理模式。
两类对象的创建方法也不同,前者直接创建“NSString * str1=@"welcome"; “,而后者需要先分配再初始化“ NSMutableString * mstr1=[[NSMutableString alloc] initWithString:@"welcome"]; ”。
 
再补充一点,这里说的是操作系统的堆和栈。
在我们学习“数据结构”时,接触到的堆和栈的概念和这个操作系统中的堆和栈不是一回事的。
操作系统的堆和栈是指对内存进行操作和管理的一些方式。
“数据结构“的堆实际上指的就是(满足堆性质的)优先Queue 的一种数据结构,第1 个元素有最高的优先权;栈实际上就是满足先进后出的性质的数据或数据结构。

06/21/2016 10:52 上午 posted in  内核编程

CALayer图层增加渐变色-CAGradientLayer

iOS中Layer的坐标系统:

效果:

代码实例如下:

- (void)viewDidLoad
{
    [super viewDidLoad];

    CAGradientLayer *colorLayer = [CAGradientLayer layer];
    colorLayer.frame    = (CGRect){CGPointZero, CGSizeMake(200, 200)};
    colorLayer.position = self.view.center;
    [self.view.layer addSublayer:colorLayer];

    // 颜色分配
    colorLayer.colors = @[(__bridge id)[UIColor redColor].CGColor,
      (__bridge id)[UIColor greenColor].CGColor,
      (__bridge id)[UIColor blueColor].CGColor];
    
    // 颜色分割线
    colorLayer.locations  = @[@(0.25), @(0.5), @(0.75)];
    
    // 起始点
    colorLayer.startPoint = CGPointMake(0, 0);
    
    // 结束点
    colorLayer.endPoint   = CGPointMake(1, 0);
}

颜色分配严格遵守Layer的坐标系统,locations,startPoint,endPoint都是以Layer坐标系统进行计算的.
而locations并不是表示颜色值所在位置,它表示的是颜色在Layer坐标系相对位置处要开始进行渐变颜色了.

CAGradientLayer 的这四个属性 colors locations startPoint endPoint 都是可以进行动画的哦.
附录:
稍微复杂点的动画效果

代码实例:

//
//  RootViewController.m
//
//  Copyright (c) 2014年 Y.X. All rights reserved.
//

#import "RootViewController.h"
#import "YXGCD.h"

@interface RootViewController ()

@property (nonatomic, strong) GCDTimer  *timer;

@end

@implementation RootViewController

- (void)viewDidLoad
{
  [super viewDidLoad];

  CAGradientLayer *colorLayer = [CAGradientLayer layer];
  colorLayer.backgroundColor = [UIColor blueColor].CGColor;
  colorLayer.frame	= (CGRect){CGPointZero, CGSizeMake(200, 200)};
  colorLayer.position = self.view.center;
  [self.view.layer addSublayer:colorLayer];

  // 颜色分配
  colorLayer.colors = @[(__bridge id)[UIColor cyanColor].CGColor,
              (__bridge id)[UIColor orangeColor].CGColor,
              (__bridge id)[UIColor magentaColor].CGColor];
  
  // 起始点
  colorLayer.startPoint = CGPointMake(0, 0);
  
  // 结束点
  colorLayer.endPoint   = CGPointMake(1, 0);
  
  _timer = [[GCDTimer alloc] initInQueue:[GCDQueue mainQueue]];
  [_timer event:^{
    
    static CGFloat test = - 0.1f;
    
    if (test >= 1.1)
    {
      test = - 0.1f;
      [CATransaction setDisableActions:YES];
      colorLayer.locations  = @[@(test), @(test + 0.05), @(test + 0.1)];
    }
    else
    {
      [CATransaction setDisableActions:NO];
      colorLayer.locations  = @[@(test), @(test + 0.05), @(test + 0.1)];
    }
    
    test += 0.1f;
    
  } timeInterval:NSEC_PER_SEC];
  [_timer start];
}

@end

代码实例:

_timer = [[GCDTimer alloc] initInQueue:[GCDQueue mainQueue]];
  [_timer event:^{
    
    static CGFloat test = - 0.1f;
    
    if (test >= 1.1)
    {
      test = - 0.1f;
      [CATransaction setDisableActions:NO];
      colorLayer.locations  = @[@(test), @(test + 0.01), @(test + 0.011)];
    }
    else
    {
      [CATransaction setDisableActions:NO];
      colorLayer.locations  = @[@(test), @(test + 0.01), @(test + 0.011)];
    }
    
    test += 0.1f;
    
  } timeInterval:NSEC_PER_SEC];
  [_timer start];
06/20/2016 13:46 下午 posted in  UIKit

苹果APNs’ device token特性和过期更新

APNs全名是Apple Push Notification Service。用iPhone的应该都习惯了,每次安装完一个新应用启动后,几乎都会弹出个警告框,“XXX应用”想要给您发送推送通知。这个警告框的权限申请就是为了APNs推送,用户授权后,应用提供商就可以通过APNs给用户推送消息。
APNs的工作机制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注册推送服务从APNs获取device token来告知应用提供商服务端,第二步是应用提供商服务端通过APNs给设备推送消息,device token是作为设备的唯一标示。

上图就是device token生成的一个过程。我们以第一次安装启动360儿童卫士应用为例,首先应用会弹出个警告框,请求用户允许发送推送通知,用户允许后–>儿童卫士会向系统注册推送服务,系统接到注册请求后就会自动连接APNs服务器请求获取设备令牌(即device token)–>APNs服务器生成包含device id的device token并下发给设备–>儿童卫士接受到device token,保存在本地同时发送给儿童卫士服务器,到此第一步就完成了。

上图就是推送消息的示图了,设备通过device token和APNs服务器保持连接状态。还以360儿童卫士为例,当孩子到家了,儿童卫士服务器就需要发到达提醒给家长。这时儿童卫士服务器就会通过device token作为目的设备标示来推送加密的到达提醒消息给APNs,APNs解密后再根据device token推送给指定设备。这样,一次推送就完成了。
了解了APNs工作机制,很明显能够看到device token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串联指向作用。如果device token错误或缺失,推送就无法送达目标设备了。所以测试也罢开发也好,都很有必要了解一下device token的一些特性:

  1. 每个device token都是唯一的,只会对应一台设备。
  2. device token与设备系统相关(注意不是和设备绑定的!详解见后文),同一设备系统上不同应用获取的token是同一个。
  3. 应用卸载重新安装,获取到的device token不会变化,而且不会再弹出推送权限申请的弹窗,会自动继承前一次安装的设置信息。这个特性容易引发一些安全问题,用户卸载重新安装一个应用后,还没有登录应用,就可能接到上次登录帐号的推送消息了。我使用iPhone QQ和Skype都碰到过这种情况。客户端没有办法处理这个问题,因为被卸载时客户端是没法做出反应来通知服务器的。苹果有一个feedback的机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苹果为每个应用程序维护了一个不断更新的推送失败的设备列表。服务端可以去定期检查并更新推送设备列表,这样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也能减少不必要的报文开销。
  4. 第三点客户端不能处理,但退出登录通知服务器就是客户端的工作了。用户退出登录客户端时,客户端应该告知服务器,停止对这个设备继续推送用户退出登录帐号的消息了。这点应该不算device token的特性了,是一个标准处理方法。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作为一个设备推送的唯一标示,device token是否会变化或者过期呢?苹果在这点上有些含糊其辞,只是在官方文档上建议开发者在每次启动应用时应该都向APNs获取device token并上传给服务器。从这句话来看,device token是会变化的,不然不用每次启动都去获取。

因为苹果官方没有给出明确的device token变化的情况,所以以下列举的都是一些前人总结的经验,主要援引了stackoverflow上关于这个问题一个回答,回答者称是和苹果的一个工程师交流及自己实验得出的结果。

  1. 升级系统device token有可能变化,确认的是升级到iOS5会变化,猜测是升级大的系统版本后device token会变化。
  2. 抹掉所有内容和设置,reset设备后,device token会变化。
  3. 恢复一个非本机的备份后,device token会变化。
  4. device token会过期,这个众说纷纭,有说是半年的,有说一年,有说两年的,不过会过期应该是确凿的。
  5. 备份或者恢复本机的备份,device token不会变化。
    所以保险起见,按照苹果的每次启动应用时检查device token并发送到服务器是比较稳妥的做法。
06/07/2016 10:28 上午 posted in  apple

HTTP 常用 Header 讲解

1、HTTP请求协议名://主机名:端口号/资源URI

*******************************
GET /index.html HTTP/1.1
Host: localhost:8088
connection: Keep-Alive

******************************/

2、request headerHost, 请求头,标名请求主机器名,可为IP也可为域名,http1.1后强制使用,用此请求信息,可在服务端做WEB虚拟机,实现一机多WEB服务
Content-Length,请求、响应体的数据字节大小
Accept-Encoding,请求头,可接受的文本压缩算法,如: gzip, deflate
Accept-Language,请求头,支持语言,客户端浏览器的设置,如:zh-cn,zh;q=0.8,en-us;q=0.5,en;q=0.3
User-Agent,请求头,浏览器信息,如:Mozilla/5.0 (Macintosh; Intel Mac OS X 10.7; rv:12.0) Gecko/20100101 Firefox/12.0,细心会注册到IE也会用Mozilla,这是一个历史问题,早期WEB服务器貌似有问题,只支持Mozilla,微软IE做为后起之秀只能伪装成Mozilla
Cookie,请求头,服务器或客户端在上次设置的COOKIE,包括作用域名(.360buy.com),过期时间,键与值。大部分WEB服务器都会在第一次访问时在响应头上加Set-Cookie,如:BAIDUID=49415814CDBBB4CE65EC50EE4BB65E9A:FG=1; expires=Wed, 07-Nov-42 07:03:34 GMT; path=/; domain=.baidu.com
Referer,从一个连接打开一个新页面,新页面的请求一般会加此信息,标名是从哪里跳过来的,所有的页面的打开历史链就可被挖掘出来,有利于分析用户行为与CPS分成
3、reponse headerContent-Type, 响应的数据类型:text/html;charset=gbk
Content-Length,响应的数据体大小
Content-Encoding, 如果为文本、HTML信息,则使用的编码方式
Date, 当前服务器日期
Server, 服务器名
Set-Cookie,第一次访问或服务设置COOKIE时,响应头里会有此信息,如,BAIDUID=49415814CDBBB4CE65EC50EE4BB65E9A:FG=1; expires=Wed, 07-Nov-42 07:03:34 GMT; path=/; domain=.baidu.com
4、 Cache-Control , Expires控制缓存的两个响应头,如果都出现在响应头里,按Cache-Controler计算
Cache-Control,为响应头信息,取值为:
Public,当前系统任何登录的用户都可使用
Private,当前系统登录的此用户进行缓存
no-cache,不做缓存
max-age,缓存指定秒数,如Cache-control: max-age=5,表示当访问此网页后的5秒内再次访问不会去服务器
Expires,为响应头,Http1.1以上版本,与Max-Age一样,用来控制缓存
5、 Last-Modified, If-Modified-Since
Last-Modified, 为响应头,标名本资料上一次的修改时间
If-Modified-Since,为请求头,把上一次请求的Last-Modified日期信息为值进行请求,如果服务器判断Last-Modified时间与服务器一致则直接返回304,浏览器使用本地缓存进行显示。一般用来节省带宽,加速请求与显示。
6、ETag + If-Match同样是缓存策略,做为以上的补充
ETag,为响应头,在 http1.1中规定为一个字串,具体格式未定义,用来校验客户端缓存
If-Match,为请求头信息,把上一次请求响应的Etag带上进行请求,服务端的处理方法比较灵活,做为Cache-Control,Expires,Last-Modified的补充,可不以时间为参考的缓存策略。
Apache默认对html的Etag取值为INode+Mtime+Size
如:Etag”2e681a-6-5d044840″1
用途:
• a,仅仅改变的修改时间,但内容未做修改
• b,修改非常频繁,一秒内修改千次,但Cache-Control与Last-Modified,只能控制在秒级,这是对控制力度的进一步提升
• c,某些服务器不能精确的得到文件的最后修改时间,个例,我们使用的服务器都已支持,所以所用不多。
7、Connection Keep-AliveHTTP协议采用TCP协议,每次页面资源请求都被规定为一次连接,而每次连接的TCP三次握手关闭时的四次通信与端口滞留等待防止数据包未传送,
而每个TCP都是一个打开文件IO句柄数,Unix/Linux又对这个做了严格的限制。
一个网页,大量资源文件(html\css\javascript\image)需要加载量时需要大数据量的TCP连接,为了减少socket连接数提供了KeepAlive,使一个tcp连接可重复使用。
事实也证明用Keep-Alive速度也更快(但移动客户端接口开发会关掉此属性)。
8、Range: 10-100取信息的一部分,断点下载时常用
9、返回状态码
200,返回成功
501,服务器内容错误
304,使用本地缓firebug
404,资源没有找到
10、http 协议监察工具:
Firebox:httpfox、live http header,firebug
IE:httpwatch、iehttpheader

05/23/2016 08:58 上午 posted in  apple

Block在Objective-C中的声明

From:How Do I Declare A Block in Objective-C?

简单翻译一下:

作为本地变量的声明方法:

returnType (^blockName)(parameterTypes) = ^returnType(parameters) {...};

属性的声明:

@property (nonatomic, copy, nullability) returnType (^blockName)(parameterTypes);

作为方法的参数声明:

- (void)someMethodThatTakesABlock:(returnType (^nullability)(parameterTypes))blockName;

作为参数被方法调用的声明:

[someObject someMethodThatTakesABlock:^returnType (parameters) {...}];

作为结构体的声明方法:

typedef returnType (^TypeName)(parameterTypes);
TypeName blockName = ^returnType(parameters) {...};

参考:Apple官方的Block编程指南

05/04/2016 10:56 上午 posted in  apple

NSDecimalNumber的用法

加减乘除 解决字符串转float类型不准确 结尾无法去0处理 用于货币处理

    //货币算法 使用NSDecimalNumber 来进行精准计算
    //float  double  在计算时会产生误差
     
    //加法
     
    //声明两个  NSDecimalNumber
    NSDecimalNumber *jiafa1 = [NSDecimalNumber decimalNumberWithString:@"55.55555"];
     
    NSDecimalNumber *jiafa2 = [NSDecimalNumber decimalNumberWithString:@"0.11111"];
     
     
    //加法运算函数  decimalNumberByAdding
    NSDecimalNumber *jiafa = [jiafa1 decimalNumberByAdding:jiafa2];
     
    NSLog(@"加法 %@", jiafa);
     
     
    //减法
     
    //声明两个  NSDecimalNumber
    NSDecimalNumber *jianfa1 = [NSDecimalNumber decimalNumberWithString:@"55.55555"];
     
    NSDecimalNumber *jianfa2 = [NSDecimalNumber decimalNumberWithString:@"0.11111"];
     
     
    //减法运算函数  decimalNumberByAdding
    NSDecimalNumber *jianfa = [jianfa1 decimalNumberBySubtracting:jianfa2];
     
    NSLog(@"减法 %@", jianfa);
     
     
    //乘法
     
    //声明两个  NSDecimalNumber
    NSDecimalNumber *chengfa1 = [NSDecimalNumber decimalNumberWithString:@"55.55555"];
     
    NSDecimalNumber *chengfa2 = [NSDecimalNumber decimalNumberWithString:@"0.11111"];
     
     
    //乘法运算函数  decimalNumberByAdding
    NSDecimalNumber *chengfa = [chengfa1 decimalNumberByMultiplyingBy:chengfa2];
     
    NSLog(@"乘法 %@", chengfa);
     
     
    //除法
     
    //声明两个  NSDecimalNumber
    NSDecimalNumber *chufa1 = [NSDecimalNumber decimalNumberWithString:@"55"];
     
    NSDecimalNumber *chufa2 = [NSDecimalNumber decimalNumberWithString:@"3"];
     
     
    //除法运算函数  decimalNumberByAdding
    NSDecimalNumber *chufa = [chufa1 decimalNumberByDividingBy:chufa2];

04/01/2016 13:23 下午 posted in  apple

断言(NSAssert)的使用

NSAssert和assert是断言,主要的差别是assert在断言失败的时候只是简单的终止程序,而NSAssert会报告出错误信息并且打印出来.所以尽管的使用NSAssert,可以不去使用assert.
iOS中用的最多的是两对断言, NSAssert/NSCAssert 和 NSParameterAssert/NSCparameterAssert. 要知道他们的区别,我们先来看看他们定义.

#if !defined(NS_BLOCK_ASSERTIONS)
#if !defined(_NSAssertBody)
#define NSAssert(condition, desc, ...)	\
  do {				\
  __PRAGMA_PUSH_NO_EXTRA_ARG_WARNINGS \
  if (!(condition)) {		\
    [[NSAssertionHandler currentHandler] handleFailureInMethod:_cmd \
    object:self file:[NSString stringWithUTF8String:__FILE__] \
      lineNumber:__LINE__ description:(desc), ##__VA_ARGS__]; \
  }				\
    __PRAGMA_POP_NO_EXTRA_ARG_WARNINGS \
  } while(0)
#endif
#if !defined(_NSCAssertBody)
#define NSCAssert(condition, desc, ...) \
  do {				\
  __PRAGMA_PUSH_NO_EXTRA_ARG_WARNINGS \
  if (!(condition)) {		\
    [[NSAssertionHandler currentHandler] handleFailureInFunction:[NSString stringWithUTF8String:__PRETTY_FUNCTION__] \
    file:[NSString stringWithUTF8String:__FILE__] \
      lineNumber:__LINE__ description:(desc), ##__VA_ARGS__]; \
  }				\
    __PRAGMA_POP_NO_EXTRA_ARG_WARNINGS \
  } while(0)
#endif

##NSAssert/NSCAssert  两者的
差别通过定义可以看出来, 前者是适合于Objective-C的方法,_cmd 和 self 与运行时有关. 后者是适用于C的函数.
NSParameterAssert/NSCparameterAssert 两者的区别也是前者适用于Objective-C的方法,后者适用于C的函数.
NSAssert/NSCAssert  和 NSParameterAssert/NSCparameterAssert 的区别是前者是所有断言, 后者只是针对参数是否存在的断言, 所以可以先进行参数的断言,确认参数是正确的,再进行所有的断言,确认其他原因.
NSAssert的用法

int a = 4;
NSAssert(a == 5, @"a must equal to 5"); //第一个参数是条件,如果第一个参数不满足条件,就会记录和打印第二个参数
//回记录并打印断言日志    
*** Assertion failure in -[AppDelegate application:didFinishLaunchingWithOptions:], /Users/admin/Desktop/storyboard/storyboard/AppDelegate.m:36
*** Terminating app due to uncaught exception 'NSInternalInconsistencyException', reason: 'a must equal to 5

##NSParameterAssert的用法

- (void)assertWithPara:(NSString *)str
{
    NSParameterAssert(str); //只需要一个参数,如果参数存在程序继续运行,如果参数为空,则程序停止打印日志
    //further code ...
}
// 如果str 为空则有如下类似的日志
*** Assertion failure in -[AppDelegate assertWithPara:], /Users/admin/Desktop/storyboard/storyboard/AppDelegate.m:45<pre name="code" class="objc">*** Terminating app due to uncaught exception 'NSInternalInconsistencyException', reason: 'Invalid parameter not satisfying: str'

Xcode 已经默认将release环境下的断言取消了, 免除了忘记关闭断言造成的程序不稳定.
NSAssertionHandler:自定义处理方法,程序不会直接崩溃
NSAssertionHandler实例是自动创建的,用于处理错误断言。 如果 NSAssert和NSCAssert条件评估为错误,会向 NSAssertionHandler实例发送一个表示错误的字符串。每个线程都有它自己的NSAssertionHandler实例。
自定义NSAssertionHandler的子类

@interface MyAssertHandler : NSAssertionHandler
@end
#import "MyAssertHandler.h"
@implementation MyAssertHandler
//处理Objective-C的断言
- (void)handleFailureInMethod:(SEL)selector object:(id)object file:(NSString *)fileName lineNumber:(NSInteger)line description:(NSString *)format,...
{
  NSLog(@"NSAssert Failure: Method %@ for object %@ in %@#%li", NSStringFromSelector(selector), object, fileName, (long)line);
}
//处理C的断言
- (void)handleFailureInFunction:(NSString *)functionName file:(NSString *)fileName lineNumber:(NSInteger)line description:(NSString *)format,...
{
  NSLog(@"NSCAssert Failure: Function (%@) in %@#%li", functionName, fileName, (long)line);
}
@end

给线程添加处理类

NSAssertionHandler *myHandler = [[MyAssertHandler alloc] init];
    //给当前的线程
    [[[NSThread currentThread] threadDictionary] setValue:myHandler
                                                   forKey:NSAssertionHandlerKey];
                                                   

实现这些以后,程序能够获得断言失败后的信息,但是程序有可能继续运行,不会强制退出程序.

03/29/2016 13:56 下午 posted in  Xcode

iOS中的唯一标识

在2013年3月21日苹果已经通知开发者,从2013年5月1日起,访问UIDID的应用将不再能通过审核,替代的方案是开发者应该使用“在iOS 6中介绍的Vendor或Advertising标示符”。

unique Identifier即将退出,苹果给了我们Vendor和Advertising identifier两个选择,但应该用哪一个?文档并没有给出确切答案,具体使用哪个完全由你根据自己app的目的来决定。下面我将列出iOS中目前支持的,以及被废弃的唯一标示符方法,并对其做出相应的解释,希望可以帮你做出正确的确定。

##CFUUID
从iOS2.0开始,CFUUID就已经出现了。它是CoreFoundatio包的一部分,因此API属于C语言风格。CFUUIDCreate 方法用来创建CFUUIDRef,并且可以获得一个相应的NSString,如下代码:

CFUUIDRef cfuuid = CFUUIDCreate(kCFAllocatorDefault);NSString cfuuidString = (NSString)CFBridgingRelease(CFUUIDCreateString(kCFAllocatorDefault, cfuuid));

获得的这个CFUUID值系统并没有存储。每次调用CFUUIDCreate,系统都会返回一个新的唯一标示符。如果你希望存储这个标示符,那么需要自己将其存储到NSUserDefaults, Keychain, Pasteboard或其它地方。

##NSUUID
NSUUID在iOS 6中才出现,这跟CFUUID几乎完全一样,只不过它是Objective-C接口。+ (id)UUID 是一个类方法,调用该方法可以获得一个UUID。通过下面的代码可以获得一个UUID字符串:

NSString *uuid = [[NSUUID UUID] UUIDString];

跟CFUUID一样,这个值系统也不会存储,每次调用的时候都会获得一个新的唯一标示符。如果要存储的话,你需要自己存储。在我读取NSUUID时,注意到获取到的这个值跟CFUUID完全一样(不过也可能不一样):

示例: 68753A44-4D6F-1226-9C60-0050E4C00067

##广告标示符(IDFA-identifierForIdentifier)
这是iOS 6中另外一个新的方法,advertisingIdentifier是新框架AdSupport.framework的一部分。ASIdentifierManager单例提供了一个方法advertisingIdentifier,通过调用该方法会返回一个上面提到的NSUUID实例。

NSString *adId = [[[ASIdentifierManager sharedManager] advertisingIdentifier] UUIDString];

跟CFUUID和NSUUID不一样,广告标示符是由系统存储着的。不过即使这是由系统存储的,但是有几种情况下,会重新生成广告标示符。如果用户完全重置系统((设置程序 -> 通用 -> 还原 -> 还原位置与隐私) ,这个广告标示符会重新生成。另外如果用户明确的还原广告(设置程序-> 通用 -> 关于本机 -> 广告 -> 还原广告标示符) ,那么广告标示符也会重新生成。关于广告标示符的还原,有一点需要注意:如果程序在后台运行,此时用户“还原广告标示符”,然后再回到程序中,此时获取广告标示符并不会立即获得还原后的标示符。必须要终止程序,然后再重新启动程序,才能获得还原后的广告标示符。之所以会这样,我猜测是由于ASIdentifierManager是一个单例。

针对广告标示符用户有一个可控的开关“限制广告跟踪”。Nick Arnott的文章中已经指出了。将这个开关打开,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做,不过这是希望限制你访问广告标示符。这个开关是一个简单的boolean标志,当将广告标示符发到任意的服务器端时,你最好判断一下这个值,然后再做决定。

示例: 1E2DFA89-496A-47FD-9941-DF1FC4E6484A

##Vindor标示符 (IDFV-identifierForVendor)
这种叫法也是在iOS 6中新增的,不过获取这个IDFV的新方法被添加在已有的UIDevice类中。跟advertisingIdentifier一样,该方法返回的是一个NSUUID对象。

NSString *idfv = [[[UIDevice currentDevice] identifierForVendor] UUIDString];

苹果官方的文档中对identifierForVendor有如下这样的一段描述 :

The value of this property is the same for apps that come from the same vendor running on the same device. A different value is returned for apps on the same device that come from different vendors, and for apps on different devices regardless of vendor.

如果满足这样的条件,那么获取到的这个属性值就不会变:相同的一个程序里面-相同的vindor-相同的设备。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那么这个值是不会相同的:相同的程序-相同的设备-不同的vindor,或者是相同的程序-不同的设备-无论是否相同的vindor。

看完上面的内容,我有这样的一个疑问“vendor是什么”。我首先想到的是苹果开发者账号。但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接着我想可能是有一个AppIdentifierPrefix东西,跟钥匙串访问一样,可以在多个程序间共享。同样,这个想法也是的。最后证明,vendor非常简单:一个Vendor是CFBundleIdentifier(反转DNS格式)的前两部分。例如,com.doubleencore.app1 和 com.doubleencore.app2 得到的identifierForVendor是相同的,因为它们的CFBundleIdentifier 前两部分是相同的。不过这样获得的identifierForVendor则完全不同:com.massivelyoverrated 或 net.doubleencore。

在这里,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如果用户卸载了同一个vendor对应的所有程序,然后在重新安装同一个vendor提供的程序,此时identifierForVendor会被重置。

示例: 599F9C00-92DC-4B5C-9464-7971F01F8370

03/04/2016 13:44 下午 posted in  apple

利用Objective-C运行时hook函数的三种方法

##方法一,hook已有公开头文件的类:

首先写一个Utility函数

#import <objc/runtime.h>
void exchangeMethod(Class aClass, SEL oldSEL, SEL newSEL)
{
    Method oldMethod = class_getInstanceMethod(aClass, oldSEL);
    assert(oldMethod);
    Method newMethod = class_getInstanceMethod(aClass, newSEL);
    assert(newMethod);
    method_exchangeImplementations(oldMethod, newMethod);
}

现在,目标是hook UIWebView没公开的函数

- (void)webView:(id)arg1 didFinishLoadForFrame:(id)arg2; 

因为已知类的声明,所以可以使用category:

@interface UIWebView (Hook)  
+ (void)hook;  
- (void)hook_webView:(id)arg1 didFinishLoadForFrame:(id)arg2;  
@end  
@implementation UIWebView (Hook)  
+ (void)hook  
{  
    // hook UIWebView中表示一个HTML的frame加载完毕的函数  
    exchangeMethod([UIWebView class],  
                   @selector(webView:didFinishLoadForFrame:),  
                   @selector(hook_webView:didFinishLoadForFrame:));  
}  
- (void)hook_webView:(id)arg1 didFinishLoadForFrame:(id)arg2  
{  
    // 因为交换了selector和implementation的映射,原样调一下本函数实际会调用被hook的函数。  
    [self hook_webView:arg1 didFinishLoadForFrame:arg2];  
    NSLog(@"webView:didFinishLoadForFrame:");  
}  

在程序启动的时候调用一下 [UIWebView hook] 即可。使用一个UIWebView打开一个网页,即会打印NSLog。

##方法二,hook没有公开头文件的类,需要另建一个类作为新函数载体,然后先为被hook的类增加函数,再替换:
UIWebView体系中有一个类叫UIWebBrowserView,它是真正显示网页的UIView,并有部分函数是作为WebCore向外发送回调信息的接收者。
现我们去hook UIWebBrowserView的这个函数:

- (void)webView:(id)arg1 didFinishLoadForFrame:(id)arg2;  

嗯,是的,这个函数和UIWebView的一样,实际上就是UIWebBrowserView会再调用通知到UIWebView的同名函数。
创建一个类,不要与被hook的类同名,例如加了个Hook后缀:

@interface UIWebBrowserViewHook : NSObject  
+ (void)hook;  
- (void)hook_webView:(id)arg1 didFinishLoadForFrame:(id)arg2;  
@end

其中以hook_为前缀的新增函数的实现与方法一中相同,差别在类函数中:

@implementation UIWebBrowserViewHook  
+ (void)hook  
{  
    Class aClass = objc_getClass("UIWebBrowserView");  
    SEL sel = @selector(hook_webView:didFinishLoadForFrame:);  
    // 为UIWebBrowserView增加函数  
    class_addMethod(aClass, sel, class_getMethodImplementation([self class], sel), "v@:@@");  
    // 交换实现  
    exchangeMethod(aClass, @selector(webView:didFinishLoadForFrame:), sel);  
}  

在程序启动的时候调用一下 [UIWebBrowserViewHook hook] 即可。使用一个UIWebView打开一个网页,即会打印NSLog。

##方法三,hook没有公开头文件的类,另建一个类作为新函数载体,用新函数替换旧函数,并把旧函数保存到静态变量里:

继续以UIWebBrowserView为例子。注意新函数可以与被hook的函数同名

@interface UIWebBrowserViewHook : NSObject  
+ (void)hook;  
- (void)webView:(id)arg1 didFinishLoadForFrame:(id)arg2;  
@end  

需要用到另一个Utility函数:

inline void replaceImplementation(Class newClass, Class hookedClass, SEL sel, IMP& oldImp)  
{  
    Method old = class_getInstanceMethod(hookedClass, sel);  
    IMP newImp = class_getMethodImplementation(newClass, sel);  
    oldImp = method_setImplementation(old, newImp);  
}  

当两个selector不同名时,以上函数再增加一个参数即可。

下面是实现:

@implementation UIWebBrowserViewHook  
static IMP webView_didFinishLoadForFrame = NULL;  
+ (void)hook  
{  
    Class hookedClass = objc_getClass("UIWebBrowserView");  
    SEL sel = @selector(webView:didFinishLoadForFrame:);  
    replaceImplementation([self class], hookedClass, sel, webView_didFinishLoadForFrame);  
}  
  
- (void)webView:(id)arg1 didFinishLoadForFrame:(id)arg2  
{  
    // 需要这样来调用被替换掉的原实现  
    webView_didFinishLoadForFrame(self, @selector(webView:didFinishLoadForFrame:), arg1, arg2);  
    NSLog(@"webView:didFinishLoadForFrame:");  
}  
@end  

在程序启动的时候调用一下 [UIWebBrowserViewHook hook] 即可。使用一个UIWebView打开一个网页,即会打印NSLog。

三种方法的比较:

最方便的当然是第一种,但需要是hook有公开头文件的类。

方法二和方法三都新建了一个类,方法二需要描述selector的types,这个比较麻烦,如例子中的"v@:@@"表示返回值为void,第一和第二个参数都是id。方法三不用types,但要增加全局变量。

Objective-C的runtime参考资料:
http://developer.apple.com/library/ios/#documentation/Cocoa/Conceptual/ObjCRuntimeGuide/Introduction/Introduction.html#//apple_ref/doc/uid/TP40008048

03/01/2016 10:24 上午 posted in  Runtime